金融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既是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服务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台州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挥金融作用,为当地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产业注入强大动力,有力支持村落打造集红色记忆主题展示、红色教育研学、特色美食民宿于一体的新业态,带动当地村民创收增收。
“贷”“活”红色资源
在浙东南的群山深处,仙居县上张乡姚岸村白墙黛瓦掩映在绿水青山间,姚岸村是中共仙居县委旧址所在地,拥有红十三军兵工厂遗址、国防教育馆等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这个曾见证红十三军烽火、承载仙居县委初心的革命老区村正焕发生机。
早在2018年,姚岸村就得到仙居农商银行100万元“和美乡村”专项贷款支持,用于解决村庄基础条件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近年来,姚岸村引进红色旅游综合体项目,改造提升县委旧址、红十三军姚岸兵工厂遗址,新建红色文化广场等,仙居农商银行普惠共富专员在进村入户普惠大走访时了解村里的资金需求,第一时间向姚岸村发放了50万元“兴村贷”专项贷款,支持其红色综合体基础设施建设。
在红色革命老区村经营民宿和有机葡萄种植的周亚平眉开眼笑:“以前想都想不到,在家门口也能创业致富,如今,‘游红色景点、吃农家菜、摘有机果、购土特产’的消费链,不仅为我们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带动了周边的村民增收。”
周亚平只是姚岸村480户村民中的“小缩影”。目前有八成以上村民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客户建档387户、评级授信265户、贷款余额3600多万元。从红色文旅到民宿经济,从特色养殖到生态研学,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老区村,正以“红绿交融”的新姿态,奔赴强村富民、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答卷。
“贷”火“空心村”
作为“浙江红旗第一飘”的发源地,三门县亭旁镇曾面临革命老区发展的典型困境,芹溪村因群山阻隔、产业薄弱,沦为典型的“空心村”,青壮年外流、老屋闲置、集体经济薄弱。
芹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永军放弃宁波高薪工作毅然返乡,挑起村集体“领头雁”的重担。经过村“两委”多次商讨,决定以“绿水青山+红色文化”为发展思路。推进基础设施提升是芹溪村迈向共富之路的第一招,先后完成村内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浙江三门银座村镇银行迅速行动,依托“共富文旅贷”产品特性,为芹溪村量身定制融资方案,“银座微志愿”小分队第一时间走访芹溪村,上门一户一策建立电子档案,为村集体授信近1200万元,重点支持江南红旗渠修复、天门峡翡翠谷景区建设等文旅项目。这笔资金不仅破解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更建立起“资源变资产—资产换资金—资金促产业”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金融赋能催生了显著的乘数效应。天门峡景区开放后,“银座微志愿”小分队更是创新打造“直播间”,通过云端导览、革命故事宣讲、特色农产品展销等多元形式,单场直播带动游客量增长40%,让“藏在深山里”的红色山水走向全国。目前,天门峡翡翠谷景区年游客量超8万人次,营业额突破800万元。
“‘空’了多年的村子竟然‘满’了起来,风景就在家门口,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芹溪村村民卢大伯满脸笑容地说。
如今,芹溪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户均收入比2020年增收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一番,返乡创业人数同比增长200%,昔日的“空心村”正蜕变为“红绿融合”的共富样板。2025年上半年,芹溪村更是上榜全国文明村镇。
“贷”动老区村民“富起来”
“以前村里破破烂烂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现在好了,靠着办民宿,我家一年能赚30多万!”岙楼村村民楼大叔站在自家改造一新的徽派民宿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作为首批获得三门农商银行“美丽乡村·家业贷”支持的村民,楼大叔的民宿今年已接待游客超500人次。
岙楼村,虽紧靠亭旁镇红色景点核心区域,但村民们却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三门农商银行的服务专员来到村里走访,“当时他们挨家挨户了解情况,说要用金融支持我们发展红色旅游。”村支书楼可掌说。很快,专门针对民宿产业的“美丽乡村·家业贷”产品就落地了。
“手续一点也不复杂,利率还优惠,我贷了30万改造老房子。”楼大叔说。如今,他的民宿不仅提供住宿,还与村里的红色主题餐厅合作,实现了吃住玩一条龙服务。更让他感动的是,农商行还定期开展金融知识讲座,“经常上门教我们怎么防范风险,连收款码都帮我们升级了”。
截至目前,岙楼村已有60多户村民像楼大叔一样获得了信贷支持,累计发放贷款2100万元。在金融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成片的徽派建筑,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从事民宿行业的村民户均年收入达30万元。